2012年4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最新“保健功能评价方法”。这里是根据“促进排铅功能评价方法”中的动物实验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整理。
1. 血铅
2. 骨铅
3. 肝组织铅
1.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所列指标均为必做项目。
2.应对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观察。
3. 应对尿铅进行多次测定,以了解体内铅的排出情况。
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骨铅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血铅或肝铅显著降低,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动物实验结果为阳性。
实验动物经口给予含铅化合物(推荐使用醋酸铅),可造成组织中铅含量增高。造模早期以肝、肾等组织中增高明显,之后骨组织中铅含量逐渐增高。比较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模型动物组织中铅含量的变化情况,以确定此受试样品是否具有促进机体排铅的作用。
实验动物:
推荐使用成年大鼠,单一性别,体重150-200克,每组8-12只。小鼠则应使用近交系动物,单一性别,体重18-22克,每组10-15只。
剂量分组及受试样品给予时间:
实验设三个剂量组、一个空白对照组和一个模型对照组,三个剂量组中应包括一个人体推荐量的10倍(小鼠)或5倍(大鼠)剂量组。受试样品给予时间30天,必要时可延长至45天。
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预防性高铅动物模型。
实验期间,在模型对照组、受试样品各剂量组饮用醋酸铅水溶液(推荐浓度为0.1%-0.2%)或喂饲含铅饲料造模的同时,各剂量组灌胃给予受试样品或喂饲含不同剂量受试样品的饲料。空白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或基础饲料。
观察指标:
于末次给予动物受试样品24小时后,称量动物体重。取血并处死动物,取适量血、肝、股骨样品进行湿式消化,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ICP-MS等方法)测定铅含量。
一般采用方差分析,但需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则计算F值。若F值< F0.05,结论为各组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若F值≥F0.05(即P≤0.05),结论为各组均数间差异有显著性,需进一步使用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需进行适当的变量转换,待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齐的要求后,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经变量转换仍不能达到正态分布或方差齐的目的,则改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判定:在动物模型成立的前提下,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骨铅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血铅或肝铅显著降低,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动物实验结果为阳性。
饲料类型:日粮型饲料。
模型饲料:在标准饲料中按规定添加醋酸铅的量。
对照饲料:标准饲料。
饲料外形:粉状。
注1:本产品为促进排铅功评价方法中专用模型饲料,其中含铅,请注意喂养安全,防止污染环境。